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興建營運的南投縣竹山鎮「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以保存珍貴地質資產和推動地質科學教育為使命,訂於102年1月30日正式開幕啟用,可望連結南投縣境主要觀光景點,創新科普旅遊,並帶動地方文化觀光及經濟的發展。
「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緣起於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陳文山教授所主持之「車籠埔斷層古地震研究計畫」,陳教授於民國91年11月間,在南投竹山地區發現該斷層地下剖面結構呈現非常清楚之地表破裂及褶皺與斷層構造,係由多次地震所造成,具有高度學術研究及保存價值,教育部因此決定推動執行「竹山車籠埔斷層槽溝保存計畫-地震及生態園區」,規劃結合鄰近的鳳凰谷鳥園和921地震教育園區,共同組成完整的生態與地質保存園區。
「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主要展示設施包含「斷層槽溝保存館」和「地質科學館」。「斷層槽溝保存館」建立於開挖的槽溝之上,主要功能是維護及展示這項珍貴的車籠埔斷層遺址;「地質科學館」以豐富多元之展示,提供一個良好的地科教育場所,充分發揮科普旅遊和文化休閒的服務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