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縣鹿谷鄉清水社區黃清泉、林足夫妻倆,三十年來遵循古法用日光曬「稻穀」。
黃清泉表示,用陽光曬出來的稻米,吃起來特別香Q,那是現代化機器所烘不出來的美味,雖然每次下雨,就要手忙腳亂收稻穀,但是看到客人滿意的表情,再辛苦都值得!
70歲黃清泉,堅持在三合院前空地用「日光」曬米,就算烘穀機早已問世,他還是堅持「用老一輩留下來的智慧,做對的事」。
因此,只要天氣晴朗出太陽,他就會把金黃色的稻穀,一一鋪在家門口的「稻埕」上,並來回耙動曬米。
今年黃清泉所種的四分地,收成總共四千多斤稻穀,然而日前天天下雨,讓他又急又無奈,深怕客人吃不到「日光米」,若是曬到一半,午後的西北雨突然傾盆而下,曬了好幾天的心血就通通白費,還得跟妻子林足努力收稻穀,怕淋了雨容易發芽。
黃清泉說,天氣晴朗連續曬上七天左右,稻穀就能全部乾燥,「稻穀放進嘴裡,咬起來若是很硬的口感,稻穀就完全乾透」。
林足說,用日光曬稻穀是早期農村家家戶戶都能見到的景象,但是這樣傳統的農村文化已慢慢沒落,大多都改用現代化機器烘穀,「年輕一代看不到農人曬穀過程,真的很可惜」。
黃清泉說,日光米可以「客製化」,依照客人的喜好程度,做成胚芽米或是糙米,已經成了許多內行饕客訂購的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