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適逢臺灣光復70週年,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在10月2日、8日、16日、22日,分別安排4場「臺灣光復70週年系列專題演講」;從教育、經濟、社會、宗教等面向,探討兩個時代的變遷與發展,記錄與探討臺灣庶民的生命力及其發展史,為臺灣歷史研究、社會發展提供多元的思維觀點。
10月2日下午2時,於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文物大樓簡報室,邀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蔡錦堂教授,主講:「日本時代的菁英養成教育及對臺灣社會的影響」。
蔡教授是日本國立筑波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科文學博士,曾任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所長、臺灣歷史學會理事長,專長臺灣近代史、教育史、宗教史及日本近代史、文化史,著有《戰爭體制下的臺灣》、《日本帝国主義下臺湾の宗教政策》、《從神社到忠烈祠—臺灣「國家宗祀」的轉換》等,尤其對日治時期教育極有研究與發表,曾發表〈日本治臺後半期的「奢侈品」-臺北高等學校與近代菁英的誕生〉等論文。
本次演講,主要比較日本明治維新後菁英養成教育,和實施於臺灣的菁英教育差異,以及對社會結構的影響。
日本明治維新後菁英養成教育,在推動「全民皆學」義務教育之下,大力實行留學生派遣與「御雇外國人教師」的聘用政策;同時,38所高等學校(舊制)、9所帝國大學、及私立大學如應慶、早稻田等紛紛設立,高等教育興起,深深影響日本領導及社會結構。
「菁英養成」教育對應到當時的殖民地「臺灣」,則有著差別待遇與不完整體制。不過仍設置如醫學專門學校、師範教育學校、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臺北帝國大學等,推動人文、自由、自治學風。當時養成的臺灣菁英,如李登輝、戴炎輝、劉濶才、施純仁、辜振甫、邱永漢、魏火曜等,對戰後臺灣的發展,有重大影響。
文獻館表示,除本場次外,另三場次分別安排在中正大學、公共資訊圖書館、中興大學,歡迎各界參加。
場次2:
時間:民國104年10月8日 (星期四)下午2~4時
地點:國立中正大學文學院演講廳(嘉義縣民雄鄉大學路一段168號)
主講:張素玢所長(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
講題:後「米糖」時代的農業盤整
場次3:
時間:民國104年10月16日(星期五)下午2~4時
地點: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國際會議廳(臺中市南區五權南路100號)
主講:孫大川副院長(監察院)
講題:臺灣給世界的禮物-跨越兩個時代的原住民觀點
場次4:
時間:民國104年10月22日(星期四)下午2~4時
地點:國立中興大學文學院演講廳(臺中市南區國光路250號)
主講:王志宇教授(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
講題:日據到戰後臺灣民間教派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