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縣元長鄉五塊社區讀冊館吳永修發願要為地方興建社區圖書館,於是在元長鄉五塊厝籌設「讀冊館」(圖書館),提供個人及社團終生學習及文化發展的環境,協助地方教育不遺餘力,默默為教育文化耕耘與無私貢獻,雲林縣政府文化處推薦為102年績優私立圖書館績優個人,並由臺灣省政府林政則主席親自公開表揚及肯定,頒贈表揚狀,嘉勉其對私立圖書館及地方教育的貢獻。
為落實馬英九總統「文化興國」的治國理念、「優質文教」的施政重點,及行政院江宜樺院長指示,發揚臺灣軟實力,鼓勵文教發展,服務基層民眾,並表彰地方仕紳興辦私立圖書館。臺灣省政府於去(102)年 11月25日(星期一),在臺灣省政資料館簡報室,首次辦理102年「臺灣省績優私立圖書館」表揚,藉此肯定地方熱心人士興辦私立圖書館之用心,並感謝服務人員平日為教育文化默默耕耘與無私貢獻,接受表揚的績優私立圖書館計10所,績優個人計8位。
獲得雲林縣政府文化處推薦的元長鄉五塊社區讀冊館吳永修,曾任雲林縣元長鄉五塊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吳永修是元長鄉五塊厝村民,為了照顧母親,放棄士林電機高薪,帶著全家人回到故鄉雲林鄉下。只是一回來,吳永修卻發現,臺灣的農村彷彿被世人遺忘,怎麼數十年來,生活水準都沒有進步,村子裡,不是老人就是小孩,卻連一座小小的圖書館都沒有,吳永修立志改造,決定要在五塊厝籌設「讀冊館」(圖書館),讓農民吸收新知。
吳永修先成立「耕心園五塊社區發展協會」,舉辦農業新知講座、婆婆媽媽舞蹈團、社區綠美化等。他自掏腰包支付講師費、點心食材,甚至為了節省聘請舞蹈老師的經費,由他夫人先學好舞蹈再教授給村民。他發願要為地方興建社區圖書館,但是耕耘十年,卻沒有著落。
吳永修的圓夢故事,曾經在兩年多前華視「點燈」節目率先報導。當時,他號召村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而在他的母校信義國小幫忙下,「讀冊館」終於找到了設立的地點。當時的「讀冊館」,還是一間破舊的廢棄教室,想整修需要籌措資金,就在這個關頭,另外一位靈魂人物,也就是老農夫蔡振明「阿明伯」決定出錢贊助。
民國100年初,71歲老農蔡振明突然帶來一個大紙袋塞給吳永修,裡面放著12萬元,並且說道:先把「讀冊館」架構起來再說,這是他全年兩季耕作 一甲 農地,收割一萬斤稻子,扣除成本後的收入。
這再度激起吳永修的豪情壯志,他們借用村內信義國小廢棄的教室,創建「耕心園五塊讀冊館」。老農蔡振明說道︰只要庄內囝仔有書可讀、有書可借,多出幾個能為這塊土地做出大貢獻的人,這筆錢的價值是無可計算。他也說「希望這份對土地小小的愛,能擴展到臺灣每個角落!」
圖書館成立後,即使因陋就簡,在五塊厝卻是石破天荒之事。民國100年元月,五塊社區讀冊館開張,社區居民祖孫三代同臺跳舞,隆重慶祝。然而館內空空蕩蕩,書架上的書寥寥無幾。民國101元月,讀冊館成立週年,聯邦銀行把這則感人故事拍成廣告,吸引各地人士捐書,吳永修致力社區發展的事蹟,也讓他獲得101年的教育部社教公益獎。
省府表示,元長鄉五塊社區讀冊館,無私回饋社區、鄉里的感人故事,令人動容。尤其是在教育資源相對弱勢的地區,提供個人及社團終生學習及文化發展的環境,而在幕後默默付出的績優個人的吳永修先生,無論是在服務社區領域、推廣讀書風氣等方面,均有非常卓越的表現與付出,這種默默行善的精神,是值得大家學習的典範。
圖片省府新聞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