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近來社會大眾所矚目的焦點議題-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行政院江宜樺院長強調,臺灣是多元社會,對每一件事情都有不同的價值觀與判斷,經由大家清楚表達意見、協商後各讓一步,才能看到轉化的契機。
《今周刊》前(27)日公布民意調查結果,大學經濟系主任與一般民眾看法大不相同。其中回覆問卷的13名大學經濟系主任與經濟學家,除臺大經濟系主任之外,餘12人都支持簽署服貿協議。該問卷除電訪全臺1,079名20歲以上民眾,也向經濟智庫與大學經濟相關科系主任以不具名方式發出27份問卷,最後有13人回覆;其中12人支持服貿,大多數擔心臺灣若不簽署服貿,會影響臺灣未來的經濟發展。
而受訪民眾中,僅15.9%了解服貿協議內容,不了解及一知半解的超過7成,近8成受訪者因此次學生抗議,更注意服貿議題。此次約一半受訪經濟學者不願表態,臺大經濟系鄭主任認為,可能研究不夠深入或不了解所導致。《今周刊》社長梁永煌說,多數經濟系主任支持服貿,但近57%民眾反對並憂心臺灣香港化,政府應針對民眾疑點雙向溝通。
然而,臺灣是以ECFA架構的對等地位與大陸洽簽服貿協議,陸資來臺投資依現有的規範管理,包括持股比例設限、事前審查與事後管理等,並適用公平交易法等相關法規。與香港以地方政府對大陸中央簽訂之CEPA完全不同,所以應沒有香港化的疑慮,亦無陸資吃掉臺灣產業的虞慮。
經濟部長張家祝表示,如果服貿協議若未通過,臺灣與其他國家洽簽FTA將停滯不前,加入TPP及RCEP機會渺茫,3年內必遭邊緣化。因此,經濟部在簽約前後總計與相關產業協會、公會代表進行110場溝通、召開20場公聽會、舉辦144場民眾說明會,這大概是我國有史以來最嚴格的審查方式,就是為了要確保臺灣的利益。
圖片省府新聞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