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調查轄內水稻褐飛蝨發生情形,發現彰化縣花壇、秀水及田中等鄉鎮之水稻田已零星出現褐飛蝨危害。為避免危害持續擴大,呼籲農民加強水稻褐飛蝨的防治工作。褐飛蝨之成、若蟲均偏好成群聚集水稻基部吸取稻液危害,受害輕者基葉黃化,重者全株枯萎、倒伏,造成「蝨燒」現象。農民應檢視稻叢基部,若發現每叢水稻之褐飛蝨達 5 隻時,即刻進行防治作業。褐飛蝨又稱稻蝨,農友俗稱「跳仔」,通常發生在第二期作孕末穗期到抽穗期間,成蟲前翅狹長,半透明稍帶褐色,其後緣近中央處有黑褐色斑紋, 成蟲與若蟲均好群集在稻株基部吸取稻液危害,受害輕者基葉黃化,嚴重者全株枯萎,造成「蝨燒」現象。為減少褐飛蝨為害,栽培時應避免施用過量氮肥,此外,長期積水及低窪溫暖潮溼環境有利褐飛蝨繁殖‧褐飛蝨偏好成群棲息於稻叢基部,噴藥前應先將田間水位保持3-5公分,促使褐飛蝨蟲體向上移動,以提高防治效果。農民可選用下列藥劑進行防治,包括10%氟尼胺水分散性粒劑2,000倍、10%賽速安水溶性粒劑4,000倍、16%可尼丁水溶性粒劑3,000倍、25%派滅淨可濕性粉劑1,500倍或20%達特南水溶性粒劑3,000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