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根病是木本植物常見的病害之一,近幾年來對於景觀、經濟以及造林樹種造成的危害日益嚴重,其防治工作也逐漸受到重視。在樹木受褐根病感染初期,病徵通常並不明顯,容易被忽略,此時施以藥劑進行防治可能有效果。在受感染後期,樹葉外觀常呈現黃化、變小且逐漸稀疏,甚至整株枯死,此時樹木根部及樹幹基部已經腐朽,常因無法支持樹體而無預警倒伏,造成公共安全問題。
褐根病常透過植株的根部相互接觸,由已受感染的植株呈放射狀向周圍植株傳播擴散。罹病樹木倘已移除,其殘餘根部仍有病菌殘留於其中,因此,必須將病根殘體仔細挖掘集中並焚毀,土壤部分可採自然曝曬3~6個月,或以藥劑或蒸氣等方式進行處理,切勿在病株移除後未進行任何處理,隨即種植新的植栽,否則將助長褐根病的蔓延。
南投縣政府農業處籲請民眾倘發現公共園區或居家周圍有樹木罹患褐根病,應尋求協助治療。倘因罹病嚴重而移除,亦應徹底進行消毒,以免費心栽植的樹木又成為褐根病的溫床。